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部署,更好发挥全省各级人大代表在乡村振兴中的示范引领和监督促进作用,2021年5月30日至6月5日,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人大选任联委在湖南长沙举办了贵州省十三届人大第八期代表学习班暨“乡村振兴·代表在行动”培训会。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侯美传,市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唐明刚,市人大选任联委负责人,各县区人大常委会主要负责人,省人大代表等共13人参加了学习培训。根据日程安排,先后听取了《新时代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财政制度与新时代人大预算审查监督》《民法典的中国特色与时代精神》等专题辅导,实地到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株洲市渌口区人大、中国“山乡巨变”第一村——益阳市清溪村、益阳市静脉产业园等地现场观摩学习了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和民生实事人大代表票决制等工作,到毛主席故居、刘少奇同志故居开展了党史学习教育现场教学,并召开了全省“乡村振兴·代表在行动”主题活动工作部署会。达到了提升认识、开阔视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学习经验的目的。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经验
学习培训过程中,我们亲身体会到,湖南省各级人大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重要思想的指引下,牢固树立和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监督法》等法律法规,强化使命担当,认真履职行权,创新人大监督工作,助力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财政预算审查、民生实事票决制、人大代表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等工作开展有声有色,亮点纷呈,所到之处,村村如画、处处皆景,文化底蕴深厚,产业兴旺发达,一派生机盎然景象。客观来讲,六盘水在经济基础、资源禀赋、人文积淀等方面同湖南省相关城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但最大的差距还在于发展理念和推进方式上,这方面更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规划引领定标准。各学习考察点坚持把规划放在首要位置,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在规划理念上,充分结合实际,发挥自身优势,不贪大求洋,注重打造个性特色,做到“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益阳市清溪村立足深厚人文底蕴和特色自然景观,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以生态农业、智慧乡村为目标,以“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为主攻方向,以现代互联网技术为依托,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建立智能化文化、产业价值体系为目标,以智慧旅游建设为先导,对清溪村空间结构、发展目标、战略定位进行规划和重点建设,开展全方位、全链条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整合项目资金,持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全面升级了农村水、路、电、讯等公共基础设施,让周立波先生清秀俊美的乡风水色故乡,蝶变为“互联网+”与生产、生活、生态、文化深度融合的美丽、智慧、幸福新乡村。清溪村先后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中国乡村红色遗产名村、湖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湖南省农业旅游示范点、湖南省省级生态村、湖南省特色景观旅游名村、湖南大众最爱之旅游目的地,成为市民田园生活体验、生态农业观光、健康养生养老的好去处。
(二)产业融合育业态。所到之处,都能在业态发展上力求创新求异,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原则,突出旅游与农业、工业、文化的结合,跳出了“景点体验”的传统模式,精心打造多元新业态综合体,实现了三产的有机融合。益阳市赫山区天意木国项目总投资60亿元,主要以奇根珍木为主体元素,打造集旅游、文化、艺术、养生、健康、教育为一体的文旅综合体。项目规划了奇根珍木展示区、一带一路木博园、五星级木文化主题酒店、红木别墅群、艺术交易中心等一系列木文化主题内容,将成为文化传承和科普教育的艺术基地。
(三)精细管理优环境。湖南生态环境本来就十分优越,更难能可贵的是村民在生态环境保护上高度自觉,无论是学习考察沿线还是所到村庄,不管是河道沟渠还是道路两旁,视野之内几乎看不到生产生活垃圾,这与当地政府的精细管理和群众的环保意识密不可分。中国光大集团按照BOT模式投资建设的益阳市静脉产业园项目,拥有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餐厨垃圾处理、污泥处置和医疗废物处置四大项目共计处理固体废物1670吨/年的能力,实现了对周边县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四)文化融合增底蕴。文化是构建乡村振兴的灵魂,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重要主体,其传承影响着文化载体的存续乃至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回归与守护。乡村文化的兴衰与乡村的发展紧密相随,没有文化的振兴就没有乡村的振兴。湖南在农村文化产业方面,突出了“三个融合”:一是政府、企业、农户融合,其中政府是主导,企业是主体,农户是主角;立足“三农”促“三产”融合;文化、旅游、生态融合,文化激活了生态资源和旅游要素;二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创融合,科技、网络、创意助推了农村面貌改变、农业升级和农民转型;三是城乡融合,城市的智力、资本盘活了农村的资源资产。清溪村在实施乡村振兴过程中,努力保护好乡村风貌,延续好乡村文脉,精准定位、深入挖掘,通过建设非遗文化传承基地,提升制陶、剪纸等乡村传统技艺和地域文化的内涵和灵魂,让乡村更具魅力,更有底蕴。
(五)多元参与优机制。湖南各地始终把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理念贯穿于乡村建设之中,成为湖南省乡村振兴成功经验之一。政府主导,就是在规划编制、资金整合、项目监管、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综合整治等方面做好基础性工作。通过充分发挥政府财政投入在乡村振兴中的主导和引领作用,实行以奖代补,主导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村庄整治、产业培育、改水改厕、农居改造等建设项目。农民主体,就是突出发挥村规民约的自治作用,把重大决策、规划蓝图交给群众民主决策,不断激发农民群众、村集体的主人翁意识和建设主体作用。社会参与,就是引入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建设和发展,形成全社会共建共享美丽乡村的新机制。市场运作,就是尊重市场规律,让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
(六)民生实事票决推。株洲市渌口区立足人大法定职能,做实决定工作、强化监督工作、激活代表工作,有效整合人大工作力量和资源,在湖南省率先推行民生实事事项人大代表票决制,把决策权和监督权有机结合起来,发挥了人大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为人大代表闭会期间履职搭建了很好的平台,激发了代表履职热情;实现了政府决策与群众需求的精准对接,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成为新时代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的有益探索和在党的领导下推进基层民主治理、依法治理、有序治理的创新举措。
二、工作启示
湖南之行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正确理念的引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前提。只有摒弃陈旧观念,厘清错误认识,才能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征程中轻装前进,开新局、趟新路。
(一)发扬为民服务的孺子牛精神,主动作为。不能把上级政策倾斜、资金投入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条件。要摒弃“等、靠、要”的错误认识,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资源和有限资金,主动谋划、全力推动,整合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尤其是调动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发扬创新发展的拓荒牛精神,勇于作为。湖南经济基础较好、自然禀赋好,乡村建设起点高、起步早,与之相比,我们确有不少差距。但是六盘水市立体气候、地理区位、山水特色、人文优势明显,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应该更有信心。要树立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认识,保持“闯”的精神、“创”的劲头、“担”的觉悟、“干”的作风,以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才能推动高质量发展。
(三)发扬艰苦奋斗的老黄牛精神,有序作为。乡村振兴非一日之功,不能毕其功于一役;乡村建设也不是简单的城市化,推倒旧居建设整齐划一的移民小区。将精致设计、精致建设、精致管理贯穿乡村振兴的始终,坚持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克服一切消极等待和急躁冒进情绪,用老黄牛的韧劲,一步一个脚印,持续发力,有序推进。
三、工作建议
从这次外出学习考察的情况和湖南乡村振兴的探索与实践来看,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一项统领农村发展的系统性工程,政策标准高、利益牵涉广、推进要求严,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紧密结合六盘水实际,系统设计,协同推进。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坚持规划引领。高起点编制全市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规划,编制规划要避免走过场、撑场面的形式主义,注重与其它各类规划融合,实现“多规合一”,形成城乡一体、融合发展的规划体系和建设思路。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确保规划执行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二)强化示范带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撒胡椒面”,一哄而上。要结合全市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规划,重点做好城区附近、景区周边、节点村庄规划建设,选择一批条件较好的村开展规划建设管理的试点示范,因村制宜,突出特色,建设事业兴旺、产业兴旺、人才兴旺的活力村、优势村,打造生态宜居、百姓富裕、邻里和谐的乡村振兴集成示范点,努力形成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以点带面,形成重点示范、梯次开花、竞相发展的乡村振兴生动局面。
(三)加大产业支撑。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要充分发挥我市生态气候、山水风光、民族文化等优势,加强产业培育,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旅居康养、文化创意等新型业态,不断增加群众收入。要树立经营村庄的理念,最大限度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借力社会资本,运用市场机制,把我市资源的优势转化为发展的显势,盘活存量资产,激活闲置资源,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四)注重生态治理。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农村垃圾污水处理、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作为乡村生态治理的重点环节抓实抓好。农村垃圾处理要围绕推行垃圾分类和终端处理开展工作,引进和应用成熟的垃圾处理技术,基本实现对农村垃圾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理。农村污水要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实现污水集中处理。村庄绿化重点要加强房前屋后、村组道路、庭院内外的绿化美化。要通过美丽庭院、文明家庭评选等形式,引导村民培育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文明乡风。
(五)促进文化传承。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要注重挖掘文化资源的经济属性,以古建筑、古民居和少数民族文化、传统习俗等为依托,大力发展具有六盘水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打造酒店民宿、民族民俗文化展演、农事体验、运动健身、摄影写生等一批新型业态,实现文化资源由静态保护向活态传承的转变。要深层次挖掘村庄文化元素,加强村庄文化阵地建设,把弘扬传统美德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起来,让乡土文化回归田园乡村,传播正能量,树立新风尚,真正让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六)整合发展力量。整合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同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政策、资金、项目,充分发挥财政杠杆的调节和激励作用。本着“村民自筹、财政奖补、项目整合”的原则,对“厕所革命”、基础设施升级、民居改造、人居环境整治、文化建设等项目进行奖补,调动社会各界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引导村民利用“四议两公开”村级重大事项民主决策机制等平台,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实现投工投劳、出资出智共建美好家园的目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