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何枢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完善发展服务业体制机制,健全现代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全会同时提出,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我市对猪肉的需求持续增长。如何实现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确保生猪市场供给安全稳定?为科学引导产业转型升级方向,推动行业的健康、绿色、可持续发展,本报告将基于实地调研,运用新质生产力理论,探讨保障我市生猪安全稳定供给的务实之举。
一、生猪养殖现状
我市通过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一大批生猪养殖骨干企业应运而生,如:六枝特区大北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六枝)、贵州二表哥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六枝)、盘州新六农牧(盘州)、水城县康江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水城)、水城温氏畜牧有限公司(水城)、六盘水大丰农牧发展有限公司(水城)等,为我市生猪规模化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规模看,全市2022年生猪存栏98.18万头,出栏125.88万头;2023年生猪存栏93.90万头,年出栏量可达127.95万头,猪肉11.47万吨,为我市生猪保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需求看,我市市民喜欢吃大猪肉(150公斤以上),规模养殖场生产标猪不能满足需求,因此,市内规模养殖场标猪主要外调至贵阳、四川、重庆、湖南等地销售,本地农户养殖及纳雍、威宁、赫章等地大猪调入到市内城区供给消费,确保市内猪肉供应充足。
(一)乡村振兴与生猪养殖。生猪养殖业是我市农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发展生猪养殖业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如:水城温氏畜牧有限公司实施的温氏养猪项目,建成年出栏3000头的养殖圈舍68栋,全场人员配置120人,目前在职员工85人。投产当年,142户村民共领到19.88万元分红,户均1400元;六枝特区贵州二表哥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养殖基地已经完成一、二期工程及养殖小区建设,圈舍面积20050平方米,有繁育基地1个,养殖小区11个,2024年8月底存栏生猪5万余头,2024年全年预计可出栏生猪4万头左右,可辐射带动新场乡、落别乡、新窑镇等14个养殖小区发展。
(二)养殖现状及盈利情况。根据2023年32.11%的生猪规模化率来测算,全市2023年规下养殖主体出栏生猪约为86.86万头,呈现小规模大群体格局。农户出栏肥猪体重在175—200公斤左右,按照当前肥猪价格22.6元/公斤计算,每头肥猪售价约为3955—4520元,因农户养殖生猪不计算水电、圈舍折旧及劳动成本等因数,大多采取熟食饲喂,主要成本为玉米及仔猪成本,除去成本,出栏一头生猪可以获得2259—2380元左右的利润。在家务农且可稳定产出玉米饲喂生猪的情况下,开展生猪养殖依然是这类群体维持家庭正常运转的有效手段。2023年生猪规模化率为32.11%,生猪规上养殖企业出栏生猪约为41.09万头,除六枝呈祥、盘州新六农牧、盘州民富、贵州雅成、水城温氏以饲养肥猪为主,其他养殖场均配套有能繁母猪,用来稳定提供断奶仔猪。据养殖场负责人介绍,出栏标猪体重一般为90—120公斤,饲养时长约为5—6个月,当前每头生猪人工成本价格14元/公斤计算,最终成本约为1260—1680元每头。标猪销售价格低于市场均价,约为20元/公斤,每头售价1800—2400元,利润约为540—720元。规模化养殖从宏观层面来看是提高生猪生产效率,稳定产品质量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市规模化养殖的比例正在逐年提高,但仍有大量小型养殖户存在。随着生猪产能调控政策稳产保供能力逐渐提高,现代生猪养殖业产能加快释放,规模化养殖进一步发展,政府通过提供财政支持和技术指导,鼓励农民参加生猪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帮助其提升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有力地支持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加速乡村振兴。
(三)生猪检疫与调运情况。食品安全是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和权益。为确保每一头出栏的生猪都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当前,我市正在深入贯彻执行国家生猪检疫体系,但仍需进一步提高检疫申报率。根据系统数据,全市每天从外省、外市调入白条(胴体、分割肉)等371头左右,其中,六枝49头、盘州117头、水城37头、钟山168头。
(四)生猪定点屠宰配送能力情况。全市现有在营生猪定点屠宰企业7家,设计年屠宰能力108.3万头,2023年实际屠宰26.39万头,占设计能力的24.37%。主要有:六枝特区坤盛食业有限公司设计年屠宰能力为30万头、六盘水鸿祥贸易有限公司屠宰厂设计年屠宰能力为30万头、水城区康悦食品有限公司设计年屠宰能力为36万头。同时,建立了与畜禽运输相配套的物流体系,实施畜禽运输车辆和人员备案制度,全市在牧云通系统备案的畜禽运输车辆1400台,运输主体备案的单位6家、个人868户。
二、存在问题
(一)规模化程度不高。多年来,我市农村生猪养殖户以散养为主,规模化养殖比重低,多数养殖户依然采用传统的养殖方式,由于没有形成完善的科学饲养管理体系,环保措施到位难,防疫治疗水平低,标准化养殖技术不能得到很好的推广和应用,导致农村养殖户抗风险能力弱,生产成本高,生产周期长,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无力发展规模生产,吸纳当地群众就业作用受限。
(二)监管防控难度大。全市现有营业的生猪定点屠宰企业7家,部分乡镇上销售的猪肉不是定点屠宰企业屠宰的。根据近期调研及猪价情况,存在外地生猪非法调运流入我市生猪市场的现象。另一方面,因没有合法手续,猪贩子不敢或不愿将生猪(活猪)拉到定点屠宰企业,仍然存在私屠滥宰现象。加之部分定点屠宰企业存在一些服务问题,个体经营户也抱怨定点屠宰场距离远、费用高,等等。目前,全市屠宰场每天屠宰的生猪为26.39万头,仅为设计能力的24.37%。在多重原因的叠加下,导致生猪市场存在较大安全漏洞,食品安全风险较大。
(三)潜力挖掘不够深。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3年中国居民人均猪肉消费量为23.5公斤。按人均每天64.38克猪肉算,全市全年消费猪肉7089.24公斤,折合消费生猪约50.6万头。其中,每日外省、外市调入白条371头左右,全市屠宰场每日宰杀723头左右,自宰自食约100头。农户出栏生猪体重在175—200公斤左右,按照当前生猪价格22.6元/公斤计算,每头生猪售价为3955—4520元,每年市内生猪销售金额达20.0—22.9亿元,其中,农户散养毛收入达13.58—15.52亿元,农户养殖生猪毛利达8.15—9.3亿元。说明农民获利还有较大增加空间,市场还有挖掘的潜力。
三、建议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任务。生猪养殖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柱产业,要运用新质生产力原理,让数智赋能“三农”,建立从粮食-饲料-养猪-屠宰-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带动产、供、销、运等服务业发展,实现乡村经济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此,建议:
(一)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升级集约生猪养殖。数智赋能提升经济组织管理水平和能力。一是加大对生猪养殖业的政策支持力度,贯彻落实新质生产力,促进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将大数据、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与产业相结合,通过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构建高效的智能化养猪运营管理,建立统一的技术、装备、人员、管理工业化生产体系。探索研发智能猪舍,应用智能环控、智能饲喂、智能养猪专家、智能健康管理等系统,针对饲料加工、种猪选育、种猪扩繁、商品猪饲养等业务各项生产流程,制定标准化制度和技术规范。二是加快健全环保副产品资源化利用的行业标准,减少人畜直接接触,降低疫病传播风险,提升生物安全防护水平,为猪群打造健康生长环境,完善猪产业环保设施、粪污副产品的市场化、资源化利用。三是立足我市独特的地理气候优势和农户传统养殖的习惯,采取差异化发展思路,充分发挥我市集中养殖和农户分散养殖的各自优势,走“龙头企业+养殖基地”“公司+农户”“基地+农户”“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生猪养殖大户”等发展模式,引导农民参与生猪养殖,提高生猪养殖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提升管理水平和劳动效率,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成本,提高抗风险能力和稳产保供能力,推进生猪产业链式发展。
(二)实现生猪数字交易,“感知”生猪屠宰销售。一是催生生猪产业互联网公司。数字化交易平台能提高生猪交易的效率和透明度,养殖户(养殖场)可以将养殖生猪信息(照片、视频、耳标等)上传交易平台,客户(生猪采购方、商贩等)在平台下单,在指定屠宰场屠宰后送至客户。过程中,可通过交易平台APP实时了解生猪运输、屠宰、分送全过程,提高生猪屠宰和交易的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促进生猪产业的现代化发展。二是按照生猪屠宰产能与养殖规模相匹配的原则,调整生猪定点屠宰能力与集中养殖区相适应,形成长期稳定的猪肉供应安全保障能力。鼓励和支持生猪屠宰加工企业改造屠宰加工、冷链储藏和运输设施,建设低温加工处理中心、冷链集配中心、冷鲜肉配送点,促进产销衔接。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全力打造养殖、屠宰、加工、冷链配送、终端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体系,大力推广热收缩包装、气调包装、真空贴体包装等保鲜包装技术,加快推动香肠、腊肉、火腿等传统产品的标准化、自动化、绿色化生产,大力支持午餐肉、培根、低温肉制品、调理肉制品和速冻方便肉制品等新型产品加工,推动“调猪”向“调肉”转变,不断提高冷鲜猪肉和猪肉产品供给能力。优化和完善猪肉及其制品物流配送体系,确保猪肉产品能够及时、安全地送达消费者手中。三是构建打通生猪数字化交易平台的生猪全产业监测平台,通过大数据、物联网实现饲料、育种、养殖、屠宰、加工、消费终端各环节数据共享,密切监测全产业发展动态,科学预测及时调控投资、产销、供需关系。定向定时公布相关产能数据,引导理性投资,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降低猪周期波动幅度,减少信息滞后带来的猪周期波动的风险,不断提升生猪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适时启动政府冻猪肉临时储备收储调控作用,稳定生猪生产,稳定市场价格。通过数智更好赋能农业生产,提高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生产效率。
(三)健全生猪监测体系,落实金融保险支持。近年来,由于生猪市场价格波动幅度大且饲料价格持续上涨,导致全市生猪养殖农户面临较大市场风险,为此,国家、省、市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生猪产业发展的政策。一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通过大数据模型构建生猪产业发展监测体系,实现农业、财政、市场监管、公安、交通、计划(物价)和统计等部门间信息互联互通,分析找出生猪产业发展的痛点和堵点,精准制定投放政策,协同一致形成合力,促进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二是切实发挥好政策性农业保险助力乡村振兴“保驾护航”作用,用足惠农E贷、微捷贷、抵押e贷、中期流动资金贷款等政策红利。要结合《农业保险承保理赔管理办法》,按照“主动、迅速、科学、合理”原则,为生猪产业因遭受自然灾害和病害事故造成经济损失的农户提供风险保障,将生猪价格下跌和饲料成本上涨纳入农业保险保障范围,深入推进能繁母猪、育肥猪养殖保险,大力开展生猪价格指数保险,积极探索“保险+期货”新保险模式。促进金融机构、融资担保机构开展规模化生猪生产养殖圈舍、活体贷款等。三是通过“公司+农户”“基地+农户”等方式,由公司或基地牵头投保生猪,交由农户散养,降低保险公司的承保风险,从而推动生猪养殖集约化进程,进一步降低生产经营风险,提振养殖信心。
(四)应用信息管理系统,细化执法监管绩效。一是根据农业农村部公告第531号规定,探索猪肉质量全过程监督及追溯工作机制,加大生猪行业执法监管数据平台建设,整合农业农村、公安、市场监管部门执法力量和数据系统,完善养殖场(户)、屠宰厂(场)基础数据库,建立覆盖养殖、屠宰、调运、生猪交易、官方兽医履职等相关环节全链条的数据监管系统。二是在猪肉交易的末端销售摊点,制订出台“猪肉经营户信息公示牌”制度,严格执行“两章两证”管理,统一制作一批肉类食品安全公示牌(公示牌上详细列明经营户的姓名、联系方式、经营地址、营业执照号码等基本信息,同时标注所售猪肉的来源渠道、检验检疫合格证明等相关信息,)发放给猪肉销售摊点,要求猪肉经营户在经营场所的显眼位置悬挂公示牌、亮证经营,自觉接受消费者监督。让广大消费者更加清晰地了解猪肉的来源、质量及经营者的相关信息,确保市场上销售的肉制品都能追根溯源,从而增强消费信心,促进市场健康发展。三是层层落实属地、部门和经营主体责任,严厉打击私屠滥宰违法行为,严厉打击炒猪、洗猪等违法行为,实现打击一点、教育一片、震慑一方。建设高素质动物防疫队伍,建立更完善的生猪疫病防控数字化体系,提高生猪检疫检测的效率和准确性。重点针对白条猪供应的企事业单位、市中心城区城乡接合部、交通要道周边、已取缔的私屠滥宰窝点以及群众举报多的重点区域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生鲜超市、社区便利店等重点场所,对生鲜猪肉产品经营户的“两章两证”、生猪产品溯源等情况进行重点检查。同时邀请检察系统针对基层生猪屠宰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强检察监督。
保障生猪安全稳定供给离不开市场的推动,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监管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支持。相信在各方共同推动下,我市的生猪产业将逐步向工业化、智能化迈进,朝着更环保、更高效的方向高质量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