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机关建设 > 学习交流
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人大力量——六盘水市人大常委会依法履职助力乡村振兴纪实 张锦林
字号:

“三农”工作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全面推开乡村振兴,需要凝聚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六盘水市人大常委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坚决扛起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政治责任,按照贵州省人大常委会的安排部署,发挥组织优势、代表优势、群众优势,用好系统之力、法治之力、监督之力、代表之力,持续组织引导全市人大系统和各级人大代表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伟大实践,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人大力量。

一、用好系统之力,吹响“集结号”

充分发挥全市人大系统联系部门多、深入基层多、走访群众多的特点,凝聚多方力量,合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

多角度开展主题活动。一是成立指挥组,统筹推动。及时成立六盘水市“乡村振兴,代表在行动”主题活动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协调组、监督指导组、宣传报道组、后勤保障组,加强指导,分工合作,统筹推动。二是制定总方案,引领推动。每年制定出台“乡村振兴,代表在行动”主题活动方案。紧扣活动主题,结合实际,突出特色,因地制宜制定方案,研究行之有效的工作措施,从组织形式、活动步骤、工作方式等方面作出具体安排,使活动开展形式多样,有声有色。三是细化子方案,多方推动。市人大各专委会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形成工作合力。明确由选任联委做好组织协调和日常调度工作,其他专委会按照乡村振兴总要求,根据职责制定主题活动子方案。农业农村委、环境与资源委、科教文卫委、社会建设委、财政经济委分别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牵头制定活动子方案,从多个角度、各个侧面推动乡村振兴。

多形式举办现场观摩。一是市级人大一年召开两次现场观摩会,每半年举办一次,四个区市轮流“坐庄”,现场看典型、会上听经验,市、县、乡三级人大有关人员以及部分村支书代表、基层人大代表参加会议,通过实地观摩、现场点评、会议发言等多种形式,相互讨论、相互交流、相互促进。二是县级人大一年召开四次现场观摩会,每季度召开一次,以会代训、以会促干、以会提效。如六枝特区2022年按季度接连举办“乡村振兴,代表在行动”现场观摩推进会,会上印发了代表风采录、示范点简介等,展示人大代表的典型事例和乡村振兴示范建设情况,图文并茂、形象生动,收到了良好效果。

多层次打造示范样板。从2021年开始,市人大常委会接续启动“乡村振兴,代表在行动”主题活动,重点打造月亮河乡等12个乡镇(街道)、草原村等20个村(居)为全市“乡村振兴,代表在行动”示范点。县乡两级人大同时积极行动,坚持示范引领,打造县级示范点20个、乡级示范点66个。通过层层办点、以点带面,主题活动成果不断显现。如六枝特区落别乡长寨村发展布依文化产业、盘州盘关镇贾西村推进刺梨产加销一体化、水城区发耳镇新联村实行特色时令水果多种经营、钟山区大河镇大桥村建设精品蔬菜基地等,生产生活生态条件发生明显变化,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得到省人大常委会领导的充分肯定。

二、用好法治之力,架起“天平秤”

市人大常委会坚持做到尊崇宪法、科学立法、带头学法、支持司法、大力普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制定地方条例,立起法规标尺。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坚持科学立法、依法立法、开门立法,找准小切口,服务大民生,以法规促进乡村善治,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如,2019年颁布实施的《六盘水市村寨规划条例》,明确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支持村寨发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保留乡村风貌,改善村寨人居环境,合理布局村寨产业,建设具有本地特色的美丽宜居村寨;2021年制定出台的《六盘水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明确应当按照规范的标准和技术要求,在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边界设立界碑、界桩、警示牌、围网、监控设备等环境保护设施;2023年施行的《六盘水市城镇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对城镇生活垃圾的监督管理、规划建设、源头减量、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分类处理、法律责任等进行了明确。

开展执法检查,推动法制运转。法律的效力在于实施。市人大常委会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实施,坚持每年开展2次以上执法检查,推动涉农领域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如,对《六盘水市村寨规划条例》的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和监督执行情况开展执法检查,针对检查中发现的学习宣传不深入、措施落实不及时、规划编制不精准、违章建筑存量大、县乡监督力度弱等问题,提出了针对性很强的意见建设,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执法检查,指出存在“四在农家·美丽乡村”规划建设不合理、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滞后、农民就业渠道不畅、产业扶贫项目实施效果不理想等突出问题,督促相关部门抓好整改落实。

发出基层声音,参与法条修订。积极参与涉农法律和地方法规的修订,反映社情民意,发出六盘水人大声音。一方面为国家法律的修订积极建言,如按照要求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提出修改建议;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地方法规的修订完善,如对制订《贵州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框架结构和重点内容提出合理建议,对《贵州省古茶树保护条例(草稿)》进行修改并召开座谈会征求修改意见,对《贵州省人工影响天气条例(草案)》等十余部法规提出修改意见,并及时反馈省人大农委。

三、用好监督之力,打出“组合拳”

认真履行法定职责,开展依法监督、正确监督、有效监督,拓展监督范围、强化监督手段、提高监督实效,做好报告审议、专题调研、工作评议等监督工作,打出组合拳,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落实。

紧扣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认真审议报告。紧跟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紧扣省委推进乡村振兴的工作部署,按照市委年度工作重点,认真听取和审议相关工作报告。2021年以来,相继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生猪产业发展、农村供水保障、全市粮食生产、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林下经济等工作报告开展审议,及时提出意见反馈给政府及有关部门抓好落实。

聚焦乡村振兴的重点内容开展专题调研。开展猕猴桃产业发展情况专题调研,找准影响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措施破解产业发展难题;开展供销惠农综合服务体系建设专题调研,推动深化供销系统改革,提升服务“三农”发展能力;开展村规民约制定情况专题调研,提升村民自我约束、自我监督和自我管理能力,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开展全市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点专题调研,对3个省级示范点、32个市级示范点逐一提出具体指导意见;开展农村“厕所革命”专题调研,促进农村生活环境改善,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开展农村宅基地管理情况专题调研,促进农村宅基地合理使用与规范管理,坚决遏制乱占耕地行为;开展农产品加工专题调研,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优化供应链、构建利益链,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围绕乡村振兴的重大职责严格工作评议。乡村振兴涉及多个部门、多个行业,行业部门能否积极作为是有效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从2023年开始,市人大常委会聚焦高质量发展主题,启动对33个市直部门的专项工作评议,计划市九届人大常委会期间全覆盖。今年,对市发展改革委、市农业农村局、市人资社保局、市文化旅游局、市生态环境局开展评议,通过听取报告、明查暗访、征求意见、提出建议、整改落实、民主测评等评议环节,查找存在问题,补齐短板弱项,对推动农村项目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民务工就业、农旅融合发展、农村环境保护起到促进作用。

四、用好代表之力,当好“排头兵”

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来自人民、代表人民、服务人民的独特优势,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献计出力,展现新时代人大代表风采。

积极建言献策。全市各级人大代表积极作为,深入基层、深入农村,访民情、听民声、察民意,高质量提出意见建议。驻市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共6名,其中来自农业战线的就有3人,他们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积极建言,提出事关乡村振兴的建议达15件之多。市九届人大三次会议共收到代表建议296件,其中涉及“三农”的58件,分别转交20家市直涉农单位进行办理并答复代表。

全员进站履职。充分发挥好人大代表联络站(室)“宣传站、民意窗、连心桥、监督岗、大课堂”作用,组织代表常态性进站,更加广泛深入地组织代表活动。各级代表强化履职意识,践行为民宗旨,勇于担当作为,尽心尽职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把群众的所需所想、所思所盼反映好,把党委、政府的惠民政策和工作举措宣传好,汇集各方力量,聚力乡村振兴。市人大代表每年至少要到指定的代表联络站开展活动2次以上,县、乡两级代表按照所在代表联络站(室)年度活动计划进站参加代表活动,认真履行代表职责。2022年共组织全市6200名三级人大代表进驻基层一线代表联络站(室)开展履职,走访接待群众5万余人次,为群众办理好事实事4400余件。

发挥“五员”作用。发挥各级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把党的关怀传递下去,把群众诉求反映上来,在乡村振兴中切实肩负起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代表群众的神圣使命,当好宣传员、联络员、监督员、引领员、战斗员,营造人人参与、全民支持的良好氛围,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生动力。比如,长寨村的韦厚珍代表,成立六枝特区合怡兴民族手工艺品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发展刺绣产业带领60余名妇女增收致富;青杠林村部分乡人大代表采取“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头种植花椒300亩、韭黄150亩,每年帮助村合作社增收30万元,带动20户30人务工,每人每年务工增收2000元。通过人大代表示范引领,不仅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增收,还进一步提升了“岩脚古镇”知名度。

(作者:六盘水市人大农业农村委主任委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